國際標準是“世界通用語言”,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對外貿易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工程材料院加大科技創新力度,積極搭建國際標準化合作交流平臺,大力培養“技術+語言+規則”的復合型人才,努力把更多高水平自主創新成果、核心關鍵技術轉化為國際標準,顯著提升了我國在石油管材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。截至目前,該院已有8項API提案被采納,累計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10項,其中主導制修訂的國際標準占70%。
ISO/PAS 24565《石油天然氣工業 陶瓷內襯油管》是我國牽頭制定并發布的首個石油管材國際標準。“這項標準以中方十幾年潛心研究成果為主,不僅填補了國際陶瓷內襯油管領域的空白,而且體現了我國對發展循環經濟、實現低碳減排的重視與關切。”項目負責人、工程材料院非金屬與復合材料研究所所長李厚補說。
近50年來,全球始終未能破解內襯陶瓷材料疏松多孔極易開裂、陶瓷/金屬結合不足極易脫落、管材高溫復合成型極易彎曲等技術瓶頸,內襯陶瓷管材的制造長期處于停滯狀態,更談不上制定標準。
在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的支持下,工程材料院與制造企業、油田、高校等共同建成了世界首條可批量生產12米長、直線度0.1%的陶瓷內襯油管生產線,實現了標準化制備及產業化生產。
“在傳統石油管材領域,西方國家長期主導國際標準。要想突破,關鍵還是要牢牢掌握核心技術。”工程材料院標準信息與戰略研究所副總師徐婷說。
為力爭國際話語權,2018年5月,工程材料院首次提交了陶瓷內襯油管國際標準提案。經過反復論證與談判,2019年10月在ISO成功立項。并根據中方提議,ISO/TC67/SC5分委會增設了“內襯套管和油管”國際工作組,由李厚補擔任召集人。在隨后3年多的磋商與試驗驗證中,7個國家的15位國際專家和國內19家單位共同努力,先后召開6次國際、國內工作組會,征集并處理意見225條,最終通過ISO投票,獲準正式發布。
零的突破,使工程材料院憑借石油管材技術創新和工程實踐方面的優勢,推動中國標準“走出去”步伐愈加穩健。